贵州遵义:桐梓县“七五”普法工作亮点
“送法下乡·合同帮农”助推脱贫攻坚
桐梓县编印了《桐梓县司法局“送法下乡·合同帮农”便民手册》2万余册,内容包含合同法律基础知识、合同的基本条款、签订合同应注意的事项、常见合同的概念和参考格式、发生合同争议后的维权途径等。将《“送法下乡·合同帮农”便民手册》发放到每家每户,增强全县广大群众和涉农企业的合同法治意识。特别针对全县开展的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制定有关土地流转的合同样本,引导广大农民、涉农企业在土地流转中根据实际需求规范使用合同。
(桐梓县司法局帮扶干部在风水镇虎脑村开展“送法下乡 合同帮农”法治宣讲)
(桐梓县尧龙山司法所开展送法下乡 合同帮农法治宣传)
法治楹联送进千家万户
一是创办了《播韵》刊物。自2015年以来,桐梓县文联、桐梓县诗词楹联学会、桐梓县司法局联合创办了《播韵》刊物,全年12期,刊登全县诗词楹联爱好者编撰的法治诗词、法治楹联。既宣扬法治精神,又传播了法治文化,从而较为广泛地彰显楹联作为国粹文化的魅力,展示桐梓“全国楹联先进县”的文化底蕴。
二是打造法治楹联一条街。结合《村规民约》和农户实际情况,在官仓镇楠木村、红旗村打造法治楹联一条街,将法治楹联悬挂在大门两侧,不仅送出美好的祝福,体现出艺术和法治的完美结合,同时也增强了法治观念,达到了普法宣传效果。
三、开展赠送法治春联活动。每年春节来临之际,县诗词楹联协会组织全县诗词楹联爱好者和书法爱好者到全县各乡镇、县城步行街、县城移民搬迁安置点开展赠送法治春联活动,为全县广大群众送上春节的祝福。
(桐梓县官仓镇楠木村、红旗村法治楹联一条街标识)
(在桐梓县燎原镇花园移民新村开展赠送法治春联活动)
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 推动法治乡村建设
桐梓县以“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为载体,深入开展自治、法治、德治,荣获了全国法治先进县、全国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全国先进人民调解委员会,全国乡村治理先进单位等荣誉,建成了3个国家级、11个省级、30多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走出了一条桐梓特色的法治乡村建设之路。2020年7月,成功举办了贵州省法治乡村建设现场推进会;2020年8月,成功举办遵义市乡村治理现场观摩会。
一是发挥“自治”基础作用。狠抓“五民主、三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接受群众监督。依法依规制定《村规民约》《小区公约》《族规族训》《家训家规》,激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内生动力。如马鬃苗族乡龙台村按照苗族风俗制定了《族规族训》,在每年的砍火星节上对违反族规族训的人员进行惩戒教育。
二是发挥“法治”保障作用。以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为关键,组织127个单位、10582人参加“法宣在线”平台学习,抓好干部依法行政意识。
以开展“重法治、感党恩、淳民风”活动为抓手,每年组织3000余场群众会、院坝会抓好农村思想政治教育。
以“12.4”国家宪法宣传日等重要节点为契机,每年开展宣传活动700余场次抓好法治宣传教育。
以“小手拉大手”为载体,持续7年邀请中国关心下一代资学助教讲师团开展“法治、责任、感恩”大型法治宣讲报告70余场,抓好学生、家长、群众近200万人次的法治意识培养。
以平台普法为基础,充分利用电视台、“桐梓发布”“娄山关”“法治桐梓”等媒体平台和法治文化广场、长廊、景观大道等50多个阵地平台抓好宣传,创作《法治桐梓》《法治马鬃》等歌曲提升宣传实效。
以法治扶贫为切入点,大力宣传《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及涉农法律法规促进乡村和谐。
以典型案例审理为重点,每年组织巡回法庭现场庭审,审理一批不赡养老人、社会影响恶劣的案件,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八以教育转化为根本,抓好刑满释放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等特殊人群的法治教育。
三是发挥“德治”教化作用。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点)作用,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年坚持开展“十佳道德模范”“十佳政法干警”“见义勇为”评选表扬。水坝塘镇推行“平安嫂”、黄莲乡采取“五评五比”、新站镇推行“十清十训”、松坎镇实行“十敬十训”和夜郎镇实行“红、黑、白”道德榜等做法。因户而异量身制定家规家训,大河镇七二村每家每户悬挂家训牌,引导群众争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公民。
来源:遵义普法之窗
声明:本网站的文章最终解释权归文章原作者所有,如内容有不妥之处,请及时与本站联系